2017的世界頗不寧靜,陶瓷業同樣不例外。
兼并重組現在成為了陶瓷行業在國內市場的資本運作方面非常重要的內容,雖然只是剛剛開始?梢灶A計的是,隨著陶瓷企業在國內的資本運作不斷趨于熟練,部分同行必然會開始自己在國際市場的資本運作之旅,陶瓷企業海外拓展的方式會迅速走向多樣化。
本世紀初,陸續有陶企試水海外投資設廠的做法,比較普遍的選擇是在國際產業鏈分工中處于更低端位置的那些區域的國家,比如東南亞、印巴和非洲等。剛過 去的兩三年,隨著波士頓咨詢公司(BCG)2013年一份報告的出爐,不少陶瓷人的目光開始瞥向一般不會關注到的美利堅,開始留意在美國設廠的可行性。事 實上,其他行業的企業在美國開廠此前早有先例,萬事開頭難,自然是成功的案例要少見一些。伴隨著奧巴馬叔叔的不斷呼吁,選擇在美國做產品的企業比以前多了 不少,需要我們留意的是,這些選擇一般和總統先生的呼吁沒有多少關系。
廣東的不少陶瓷企業都有過在廣東之外設廠的經歷,幾年下來再來評價這些投資的效果時,很多企業都有不少的酸甜苦辣,其中最大的痛苦應該是過程中的不確 定性因素了。很多當初以為的諸般花一樣的美好,等到真金白銀砸進去了以后,發現其中不少的美好化作了鏡花水月。于是,不少朋友感慨在同一個國家內部都這么 難,跑到海外去試水一定會有更多的艱辛。筆者只是在很多海外做過消費者,沒有做過投資者,只是有些朋友做過投資者。相對比較確定的是,對于沒有大到一定程 度的企業來說,在美國這樣的地方,計劃與現實之間確定性要高出不少。當然由于人生地不熟,我們自然要付出高出很多的成本來調研和核實其中的方方面面。但無 論如何,更高的確定性本身意味著更低的風險,它可以讓我們在更客觀和科學的基礎上來進行投資的分析與決策,至于其中你是否選擇了足夠專業的合作伙伴或者雇 員來奠定投資分析的基礎則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果我們盡可能地接觸到了其中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與收益評估,自然有可能做出更為科學的投資決策。對于長期 習慣了基于國內環境來決策的老板們來說,這種駕輕就熟的決策方式與能力往往會成為最大的風險,而在兩個區別很大的環境中都做出成功的決策無疑會是前所未有 的挑戰,先從與本地化的合作伙伴開始嘗試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